close

團體家庭裡的靈魂人物第一社福的三興團體家庭是屬於心智障礙青年(簡稱智青)的住宿機構,白天一部分智青外出工作,另外一部分則到日間照顧的機構進行學習或訓練。如同一般人上下班,下午他們回到團體家庭生活,而周末多數智青會回到原生家庭享天倫,少數無法回家的個案則待在團體家庭中。 圖/王嗚咪 分享 facebook 團體「家庭」的存在,就是希望能成為這些智青的家,讓他們有歸屬感。因此,家中靈魂人物相對重要--人稱鍾媽的鍾美華老師即是這樣的存在。 #div-gpt-ad-1503996040247-0 iframe { margin:auto; display: block; }

#div-gpt-ad-1503996040247-0 > div { margin: auto; display: block !important; }第一眼看到美華老師,「樸素、開朗的歐巴桑」幾個字在我腦海中浮現,這般跟自家媽媽一樣的氣質,獲得了智青們的信任,親暱地喊她「媽咪老師」;對於智青們的關懷與照顧,大概也沒有多少人能比得上已經搬去團體家庭長住的美華老師。我參觀了一下美華老師的房間,辦公室成分之高,令人好奇她難道不介意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但看著她滔滔不絕介紹團體家庭環境的表情,我突然有所體悟,對於美華老師來說,這也是她的家。民國七○、八○年代的台灣,對「社工」不是很了解,但那時還正在嘉義女中就讀的美華老師,已經開始利用課餘時間到家扶當志工。考大學時,她選了當時尚屬冷門的社工系,但因一場大火打斷了人生規畫,在復健完成後轉讀國貿系,接著到一般公司行號上班。雖然薪水不錯,每天同樣的工作內容卻讓她有點悶,某天無聊翻報紙,看到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徵教保員的廣告,動心起念,想要「試試看」。當時第一有個規定,每位來應徵的人都必須先當三天志工,這三天的志工體驗讓美華老師決定要來第一工作,即使當時面試她的張培士老師(第一創始者之一)開門見山地告知,薪水將會比她前份工作少很多,她仍堅定不移。這一晃眼,就是二十年。對美華老師來說,第一最吸引她的是各種專業教育訓練,還有每個問題都不一樣的孩子,這種極富挑戰性的工作,深深吸引本性不喜歡認輸的她。她熱愛自己的工作與孩子們,當三興團體家庭的前身--松德團體家庭成立時,便毅然決然搬進去與智青們同住。智青讓她話匣子停不了我曾請教過美華老師,她家人對這份工作的想法。她告訴我,對她來說,發生在第一裡的事都是有趣的事,所以家人聽到她的轉述後,也能體會其中樂趣。以前過年時,她曾把不能回家的智青帶到自己的老家,但她注意到大家雖然看起來很開心,可是這裡終究不是家,他們的家在團體家庭。那次之後,美華老師決定過年就是要大家一起出去玩,從北到南,他們幾乎把台灣整個玩透透。談起與智青的相處,美華老師話匣子一開就停不了。她翻開一本簿子,上面記錄著所有學生的每日體重,其中有位自閉外加疑似小胖威利症候群的孩子,只要看到食物就會秒吞,為了控制這孩子的體重,她絞盡腦汁。最後,美華老師決定用孩子最愛吃的麵包與自閉兒的特性來訓練他控制食慾,只要孩子吃了三餐以外的零食,她便當著孩子的面減少早餐麵包的分量,讓他把「亂吃會讓麵包變少」的因果關係連結起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而後,她再進一步給予獎勵:若他體重維持在一定的數字,就可以拿存的獎勵金去吃大餐。對於美食的執念,令這孩子有了存錢的概念,不僅學會簡單記帳,也會注意自己的體重,免得錯過每個月兩次的大餐機會。這只是其中一位智青的故事,團體家庭中的智青平均智商在七歲以下,雖然他們的身體長大了,但心智沒有跟著一起成長,導致很多人常常忘記這件事情,忘記這種年紀的孩子需要很多的耐心、訓練和引導。對於這些智青付出那麼多,我好奇若美華老師到了可以退休的年紀,有辦法說退就退嗎?她笑著說自己已經規畫好要回斗六種菜,要是可以退休,她會帶這些孩子去一趟,讓他們以後想她就可以直接去找她。而且,現在科技發達,見面的方式很多種,就算分隔兩地也可以常常聯絡。要說有什麼讓她牽掛的,反而是孩子們的家長。很多智青的父母年紀大了,過去還有體力照顧孩子,現在連一起度過周末都覺得吃力。他們依賴著美華老師的幫忙,若老師真的退休,最感恐慌的,我想大概會是這些家長吧。關於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F5063CF8A4326877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71pr73n 的頭像
    h71pr73n

    好康大推薦92

    h71pr73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